艾莉斯亞.夸德:等候亭

簡介

公共藝術應是反映場域的歷史意義,還是用作當代表達的媒介?最新一期「大館對談」邀請藝術家艾莉斯亞.夸德,分享她為大館監獄操場全新委約創作的公共藝術項目「等候亭」。與此同時,兩位在公共藝術領域擁有豐富經驗的香港藝術家伍韶勁和策展人鄭嬋琦亦會參與討論。

三位講者將深入闡述各自在公共藝術創作和策劃的心得,透過藝術、文化、歷史及城市發展等多個層面,探討公共藝術在豐富社區生活,促進公眾參與上的意義和影響。討論將聚焦於公共藝術如何與周遭環境互動,並在複雜的歷史脈絡和當代語境中反映現實。

對談由「等候亭」的策展人何苑瑜主持。討論結束後,觀眾有機會在問答環節與講者們互動交流。節目以英語進行,現場設廣東話即時傳譯。

講者:

艾莉斯亞.夸德

鄭嬋琦

伍韶勁

主持人:

何苑瑜(大館副策展人)

關於「大館對談」:

「大館對談」每月舉行,匯集了來自當代藝術、建築、遺產等領域的傑出人才,帶領觀眾發現新的藝術交流和遺產保護的傑出實踐。

講者簡介

艾莉斯亞.夸德
鄭嬋琦
伍韶勁

艾莉斯亞.夸德(1979年生於波蘭卡托維茲)現於柏林生活和工作,是其世代中領先的裝置和雕塑藝術家之一。艾莉斯亞.夸德以其雕塑、大型公共裝置、影片、攝影和紙本作品聞名於國際藝壇,其作品持續挑戰科學與哲學概念,打破感知界限。

艾莉斯亞.夸德的創作探究並質疑現實和社會的結構,同時反思日常生活中的時間感知,藉以雕塑物件,裝置和流動影像等作品呈現空間、時間、科學和哲學的概念。

在2019年,夸德獲選為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備受矚目的「屋頂花園委託創作」藝術家。她亦曾參與多個重要展覽,包括赫爾辛基雙年展(2021)、美國加州科切拉谷沙漠展(2021)、瀨戶內國際藝術祭(2019)、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2017),以及丹麥奧胡斯第三屆Aros三年展(2017)。

獨立策展人及「藝術在醫院」與「社群藝術網絡」的計劃總監。她擁有多年策劃展覽及多元藝術活動的經驗,其中包括國際項目、藝術家駐留計劃、藝術展覽、文化研究等。

伍韶勁是一位媒體藝術家。他的創作經常探索時間、空間與人類連結的主題,透過參與式和場域特定的體驗與觀眾互動。他過往的作品包括由巴塞爾藝術展委託,帶觀眾走進移動的電車上的《二十五分鐘後》,以及2018年於香港的地下蓄洪池展出的《大禹之後》,其面積相等於四十個奧運標準泳池。

伍氏曾在法國國立當代藝術工作室Le Fresnoy就讀研究生課程,並以最高榮譽畢業。其後,他修讀英國愛丁堡大學的進階可持續設計碩士課程和加拿大懷雅遜大學的新媒體藝術學士課程。他現為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副教授。

他的作品曾於多個知名展覽和國際場地展出,包括意大利羅馬現代藝術美術館、澳洲南澳當代藝術中心、廣州三年展、外蒙古地景藝術雙年展、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法國巴黎龐比度中心IRCAM音樂研究所、上海世博會里爾展館、加拿大多倫多InterAccess電子媒體藝術中心、香港藝術館和香港巴塞爾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