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接手導賞團
嘉賓接手導賞團

簡介

歡迎參與大館當代美術館嘉賓接手導賞團。我們邀請來自不同範疇的藝術專業人士和教育工作者,以他們的視角帶領觀眾探索展覽。2025年春季,大館當代美術館將同期展出「艾莉斯亞.夸德:彼托邦」、「胡曉媛:異路」以及「梅芙.布倫南:物方志」, 它們同屬全新的「突破」系列展覽。這系列活動以獨立個展、委約作品等創新形式,展現新銳的藝術實踐與面貌。三位女性藝術家的個展以多元的手法探索物質與敘事。無論你是藝術愛好者,還是首次觀展的訪客,是次活動都能以精心設計的導賞角度,引領大家探討藝術家的創作過程、手法,以及靈感來源。

是次系列活動由大館當代美術館策劃,特邀藝術家、藝評兼寫作人阿三、策展人張瀞尹、作家林三維、美術館研究學者和策展人李安琪、策展人Aaditiya Sathish以及建築設計師吳鐵流共同呈現。 

廣東話或普通話場次:下午2時至3時
英語場次:下午4時至5時

導賞團

阿三
張瀞尹
林三維
李安琪
AADITYA SATHISH
吳鐵流

香港藝術家、藝評及寫作人。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後修畢藝術碩士(創作)及性別研究文學碩士課程。他的創作經年思索文字、文學與繪畫的關係,文學性之於當代繪畫的契合。

近年個展包括「花晨月夕」(2024)、「無艷有序」(2024)、「Everyday Practice」(香港及紐約,2019及2020)及「一夕餘地」(2019);著有《文本有相》及《Everyday Practice》等展覽小書。現為大專兼任講師、1a space策展團隊成員及電台藝術節目主持。

導賞團日期(廣東話團):15/2、1/3、15/3、29/3及5/4

策展人、藝術行政,以及Arts Collective「藝類」策展平台的聯合創辦人。她曾任職於台北當代藝術館、香港藝術中心與藝廊,並參與亞洲地區的藝術計畫。近期透過集體和獨立研究,探索文化影響、藝術家實踐、跨學科交流以及藝術協作等主題。她於2022年參與倫敦Delfina Foundation的策展人駐留計劃。

導賞團日期:1/3(英語)、2/3(普通話 及 英語)、8/3(廣東話 及 英語)、9/3(普通話 及 英語)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及文化研究學士及碩士,著有小説《白漬》(2017)、《月相》(2020)。短篇小説曾獲得香港文學季獎項,藝評入選第三届國際藝術評論獎(IAAC),其他藝評及小説散見於《號外》、《字花》、《SAMPLE》《MING'S》、《Esquire HK》等。

導賞團日期(廣東話團):8/2、9/2、16/2、22/2及6/4

美術館研究學者、策展人。她曾是Para Site的教育和公共項目策展人,哈佛藝術博物館研究生教師,舊金山中華文化中心策展研究員。她的寫作發表於《中國當代藝術研究》、《藝術論壇》、 《 ArtAsiaPacific 》等期刊。她於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學士學位,哈佛大學取得碩士學位。 她目前是香港大學博士生候選人,研究方向是現當代美術館與文化政策之間的關系。

導賞團日期:15/3(英語)、16/3(普通話 及 英語)、22/3(普通話 及 英語)、23/3(普通話 及 英語)

策展人、藝術工作者。他與不同藝術家合作,策劃展覽、出版和偶發藝術等項目及活動,包括《阿輝,算啦!》(與梁瑋珵聯合策展)、《Revisiting》(與郭家賜聯合策展)、《化夠妝未呀!?:郭家賜個展》等展覽。他的策展取向在於利用痕跡——同時意味著缺席和存在的線索——來思考酷兒慾望、殖民史學和推想未來等。此前,他曾在 Nicole Klagsbrun 畫廊和 Keith Sonnier 基金會任職。他曾任Square Street Gallery副總監,曾策劃過多個展覽,包括「郭家賜:Phantasmagoria」、「地獄哏」、「Wong Ka Ying: Plastic Love」等。

導賞團日期(英語團):8/2、9/2、15/2、16/2、22/2、5/4及6/4

建築設計師、教育工作者。他曾在紐約、巴塞爾、香港等地的世界知名建築設計公司工作,現主理他自己創立的事務所「人人建築」。吳氏畢業於哈佛設計研究生院,現任香港大學建築系兼職助理教授。

導賞團日期:23/2(廣東話及英語)、29/3(英語)、30/3(廣東話及英語)

時間表

Image

Image

Image